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解“毒”于丹》
解“毒”于丹

第68节:背景阅读7

记者说:于丹昨天说愿意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握手,您对她的反应有什么看法?您对她本人有意见吗?有没有可能和解?

徐晋如说:我必须要再n次的声明,我们的吁请书不是针对于丹个人的,而是针对对中国传统文化元典的解读方式的。

徐晋如答网友

徐晋如说:不是。如果只是普及《论语》的知识,我们绝不会反对。我们反对的是糟蹋《论语》。于丹用世俗的世界观去解读孔子。

记者说:怎样才算是普及《论语》知识?只是忠实地翻译吗?但对古文的翻译似乎也经常会有分歧的。

徐晋如说:对《论语》知识的普及,需要讲课人首先对孔子的整套思想体系有明晰的了解。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讲下去。翻译的歧义是存在的,但解释与重组、糟蹋不同。

自从以徐晋如为首的十博士向于丹发难以来,一开始便被众网民冠之以”跳梁小丑”的称谓。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支持于丹的大大超过反对者。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冷漠和轻视的当今社会,于丹的讲座如久旱的甘露,让广大群众对传统经典产生了浓厚兴趣,使众多观众和读者,对自已祖国的文化精华又多了一些了解。

答:真理从来不以人数的多寡来判断。于丹被某些人看做是传统文化的兴奋剂,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你说于丹让广大群众对传统经典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无论是《论语》还是《庄子》的原著,都没有出现热销的状况,试问,你又如何证明这个命题呢?要使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文化精华多一些了解,我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普及,而不是肆意歪曲经典来媚俗。

记者说:您认为在电视上做这种节目和在大学课堂上讲课的方式是不是应该有所不同?

徐晋如说:那是毫无疑问的。电视要更加视觉化一些。事实上大学讲坛上现在很多老师也讲究视觉化了。

记者说:您觉得这有没有反映出大众对文化的渴望呢?

徐晋如说:大众对文化充满渴望。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记者说:您是说大众其实也可以接受学者们的文化,正确的文化知识也可以讲得浅显,对吗?

记者说:《百家讲坛》的制片人说他们的节目是给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您觉得让这些人了解《论语》,即便有些错误,是不是也比完全不懂要强?

记者说:是不是也应该更生动浅显一些?因为面对的受众是不同的。

徐晋如说:那当然。但浅显不等于可以讲错误的知识。这样对受众是有害的。

徐晋如说:举个具体的例证吧。比如写诗,中国古代文人都会写近体诗。我相信今天很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都愿意学写近体诗的。近体诗是有格律的,何处该平,何处该仄,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而押韵,则应该押平水韵。只有尊重这些基本的准则,你才有可能学会写近体诗。而如果没有敬畏,随便乱写,那么,你写的就不是近体诗,就算你一首诗是八句,每句都是七个字,那也不能叫七律。对《论语》的态度也一样。

徐晋如说:当然。把学者与大众对立起来的,是现在的荒谬的学术体制。要求学者写那种毫无生命的可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事实上,伟大的学问是与全人类的福祉密切相关的。

记者说:那么您觉得于丹之所以这么”火”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还是讲授内容,或是传播方式?

徐晋如说:原因出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上。我们的教育没有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没有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和判别是非的能力。

徐晋如说:最大的害处是使得观众、读者误以为孔子就是那么浅薄的一个人,从而最终对中国文化的元典彻底丧失敬畏。

记者说:这是一位网友的话:”妈妈告诉我要像徐博士讲得那样,敬畏知识、敬畏圣人,可是该怎么敬呢?像敬鬼神而远之那样敬吗?”您觉得呢?

1十博士:自取其辱于丹:挡不住的光芒

作者:窗外夜雨提交日期:2007-3-1617:15:00

记者说:您不觉得自己对普通民众的要求太高了吗?

徐晋如说:敬畏心和感恩心是人的基本准则。事实上,中国人曾经是很懂敬畏的。那个时候任何一个不识字的人都懂得敬惜字纸,那种敬畏是浸到中国人灵魂里面的。

记者说:最大的害处是什么呢?除了您说过的会影响一些学生的高考答题方式。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