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解“毒”于丹》
解“毒”于丹

第70节:背景阅读9

作者:李清123提交日期:2007-3-1417:34:00

不难看出,以徐晋如为代表的中国新儒们试图”挖掘”儒学典籍,并加以发挥,旨在中国确立一个”有差等的和谐社会”,并且这个”有差等的和谐社会”处处充满”敬畏”,因而同

时也是一个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的”敬畏”的社会、威严的社会、威权的社会。而于丹等社会既得利益者们,喜于当前的社会形态,乐于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作料”,用以脍制各色”心灵鸡汤”,其何错之有?

答: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要建立一个威权的社会,我们主张的是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现代社会。为了实现自由,我们认为,必须要先之以制度建设。但是,制度建设与对大人君子的倡导根本就不矛盾,如果没有大人君子的一致努力,自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我们并不是在呼唤大人君子,我们是要求自己做一个大人君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而且,没有敬畏就不会有自由,当所有人都对美德毫无敬畏之时,我们离自由是何等的遥远!这位先生,请你想一想,你平常吃的食品,有哪一样是真正安全的?这还不是因为这些食品的生产者已经没有了基本的敬畏吗?你认为你自由了吗?

7作者:周觉

虽然于丹的讲座存在着不妥甚至个别的错误,但瑕不掩瑜,那是她的”心得”。本来对圣贤的理解就各有不同,比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与”宋儒”的解析就有很大差异。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吹毛求疵。毕竟于丹与”百家讲坛”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国学的风波,使那么多人开始关注《论语》,开始有兴趣走进孔子与庄子,这对于振兴传统文化不是有重大意义吗?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风气,传统的东西束之高阁时,”学者”们无人问津,可谁将其普及推广就质疑谁,谁走红就和谁急!不是吗?刘心武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做了很有趣味的”考证”,因勾起了大量观众对《红楼梦》的兴趣而走红,有人急了;易中天用自己的方式总结一下”三国”,使人们对书中人物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走红,有人急了;于丹讲出了自己读《论语》的心得,因与广大观众的现实生活靠的很近而走红,有人急了!

作者:bpyfx提交日期:2007-3-1222:09:00

6评”十博士PK于丹”

回复日期:2007-3-1701:26:41

我也听过于丹的课,也见过于丹文化现象的讨论,我个人认为她是一个善良智慧的女学者,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当然于丹不是完人,我也有不同见解,但我自觉认知能力远不及于丹,于丹讲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我只能发现很少的论点可以商榷。

中国有十三亿人,分居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文化层次千差万别,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的欣赏水平,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喜好,对文化需求又有各自的,千差万别的标准。你不喜欢就别看,不要去抹黑它,扼杀它。本来嘛!就有的人喜爱满汉全席,有的人喜欢街头小吃,各随所好,各取所需,你说这多好!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严肃与深刻的问题,于此只是简单的说明几句。文化的意义在于社会性的理解与传承,而不是极少数人津津乐道的阳春白雪。恳请某些博士们记住,圣贤编著《论语》的意义绝不在于仅供极少数人如何研究,不在于少数精英们学术上的咬文嚼字,而是在于使更广大的人们了解与感悟,在于广大群众社会性的理解笃行。鄙人丝毫没有亵渎博士们的权威与学识的意思。但于此也有必要提醒一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全社会各个层次价值的平均值为取向,而不是以极少数精英的价值观为整个社会的运行标准。从一定的社会意义上看,在某一专业领域修炼越深,离社会平均价值观的距离就越远,社会学科尤其如此。

答:这位先生最后一句话让我不寒而栗,竟然有人如此不加掩饰地鼓吹劣胜优汰的社会学,实在是出乎我的意外。我们从来不曾反对经典应该被学术圈子以外的人们了解与感悟,但我们不能忍受某些人以有害的思想使得民智更加退化。幸好社会并非是按这位先生的观点运行,要不然,人类还有可能进步吗?

10同上

8叫于丹下课,也要将本山赶下舞台吗

作者:tguh2006提交日期:2007-3-1417:34:00

答:我本人从不看赵本山,但我不会反对别人去喜欢赵本山。如果于丹只是讲她的心得,我们才不会在意,可是,她现在是借了孔子庄子之名,说的却是与孔子、庄子毫不相干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容忍这种东西,那么我们也就应该容忍一切的假冒伪劣了。

9十博士联合抵制于丹之感想

答:亲爱的周觉同学,如果于丹不是讲《论语》,而是直接讲她的”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我们就不会把矛头指向她的书了。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