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解“毒”于丹》
解“毒”于丹

第64节:背景阅读3

答:首先,《论语》绝对不是童蒙读物,是要学一辈子的。童蒙读物是《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从《大学》开始,后面的依次是《中庸》、《论语》、《孟子》就已经开始讲学问了。为什么有人一辈子都考不中进士啊?你背是背下来了,但你不理解孔孟之道。

其次,普通老百姓有权利知道正确的《论语》,而不是经过”组装”的《论语》。我所崇敬的思想家,清华原来的教务长和图书馆馆长潘光旦先生,在1927年写了一篇文章:《识字问题》。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实:识字的人越多,文化越堕落。举个数字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许只需要1万个人真正理解,因为识字不等于会辨别是非,识字以后还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辨别是非。

13问:恕我冒昧,您说到100万人误解是否有点夸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怎么会这么容易受到误解呢,或者说,有什么标准可以来判断,读者是受了误导?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吗?

答:辨别是非的能力,是自由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中国大部分人的,从小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育,从来就没有人告诉他们,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支持者连《论语》的原文都没读过,又怎么敢那么肯定于丹讲的是正确的呢又怎会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呢?

14问:您在文中说到,”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那到底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12问:您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那普通老百姓就不应该知道吗?网上有网友说,古时候的小孩子都读《论语》,《论语》并没有那么深奥。

答:我认为,根本解决之道是改变从小学开始的填鸭式教育。就是说,教育要教人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育应该把各种思想、各种观点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自主的思考自己去判断。而现在,这些人却都是”一千只鹦鹉比赛嗓音高低”。

15问:”识字不等于辨别是非”,是不是可以解释您把吁请书发到天涯后网友们的反应?我看到后面跟贴的不少是谩骂和挖苦。

伏尔泰的那句话,是基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思潮基础之上的。前提是,说话双方都是理性的、有知识的人。现在的问题在于,于丹根本不是在解释《论语》,她讲的一切东西都和《论语》不搭界,她连最基础的语词都没有理解清楚,怎么能告诉大家真正的《论语》呢?

16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精英的知识专制,不让大众分享。还有人拿伏尔泰的话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认为应该允许对经典的多元解读,百家争鸣。文无第一,对文化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于丹是将经典放在现实社会这个背景中做讲座,让经典有了新的生命力。您如何看?

答:知识分子是最希望大众分享知识的。因为在知识分子看来,只有大家都有知识,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不希望大众分享知识的是专制的暴君和一些没有知识也不希望大众有知识的人。

17问:实际上,很多人从学校到社会后,便不读经典了,大众对于深奥的理论总是望而却步,如果有人以通俗的形式来讲解这些,岂不更好?于丹把原本属于精英的《论语》给大众化了,您认为这样不行?

答:这种观点是最容易骗人的。经典是要让人消化、理解的,不是用来附庸风雅的。潘光旦先生在抗战复员后任清华图书馆长,经过调查,发现那些学生借得最多的是白话文的小说,他深为忧虑,认为,清华的学生竟然很少阅读外文和文言的书,素质岂非一落千丈吗?我们今天都知道,复员后的清华,学生素质不但不能跟战前比,跟西南联大时期比,也差很多。你的说法证明了他的立论基础:一般人阅读,都是朝着抵抗力最少的方向的。而真正的知识,却需要人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答:所有反应我都预料到了。我举个例子:15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哲罗姆,被绑到火刑架上时,一个老太太冲上前去,捡了一根柴火,说:”烧死他!”哲罗姆没有愤怒,只是低低地感慨了一句:”多么虔诚的愚昧啊!”网上所有跟贴我都看了,我心态很平和。这并不能怪他们,如果网络是实名制,就会很不一样。其实,这和我们的教育有关。许多渴望知识的人缺乏获得正确知识的途径。我们不反对任何人解释《论语》,但我们坚决反对任意解读《论语》。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