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延月》
延月

35李沿

同时大卢也开始了撒钱模式,在各处择地盖校舍,不能总是占据人家的祠堂,不过需要慢慢来。陈双也组织乡绅们来了一次捐款,这下可是累了李沿,安排好校舍之后,紧接着又要盖新校舍,都是他在外面跑,毕竟木匠都是李家人,泥瓦匠还要就近聘用,学校的框架按照县城里的蒙学结构,务必要建成所在地最好的建筑。

乡校里的先生由县学的学子们分四拨轮流下乡教学,他们也算有了正式工作。

李沿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校舍征收完毕,与陈立功行事风格有很大不同,他比较放得开,对重点抓得很好,对于钱粮不那么计较,只要是应该付的,都是一句话的事,压根不计较成本高低。

李沿来后第二天,恰逢大集,沈海将人约齐,宣布了对李沿的任命,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办乡学进行扫盲,成年人不管了,他们随意,孩童和少年青年,必须识字读书。

卢氏办乡学,一年启蒙,二年可以读书,三年就可以顺畅地写出文书。十四岁以下的孩童,无论男女必须上完这三年课程。

卢氏的学校分为三个级别,乡校、蒙学与县学,乡校主管启蒙,蒙学算是进阶,就像沈海前世的中学阶段;县学就是大学。

至于李沿答应的乡校管吃的问题,沈海鼓励他,本身办学就是费钱的事,虱子多了不怕咬,没有了再去借就行了,一定要敢花钱。

李沿这下子放开手脚了,做事大手大脚,胡萝卜加大棒,他的手段很成熟。各个教学点,一旬时间就布置好了,连教学用具都置办好了,看来陈双说得没错,李沿确实是个人才。

这个过程,李沿确实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

在乡学学习三年之后,再由学子决定是否去蒙学继续为期两年的学习,当然,不愿意去蒙学的,也可以选择去营造所的学校,学习技艺。这样五年义务教育体系就形成了。

营造所里门类较杂,有农校、医校还有工坊如炼铁厂与钢艺坊,尤其钢艺坊,三年以后也不从平民中招工了,而是从学子中选拔,尤其董家河学校,先做两年学徒。

亲家在卢氏有两种理解,一是儿女亲家,儿女之间有婚事,另外一种是认对方的孩子为义子义女,沈海没有跟随李沿一起下乡,但据回来的衙役们介绍,这李沿确实吃得开,到处是亲戚,总之,李沿比陈立功更接地气。

卢氏八乡两巡检,暂时先设置三十七处学堂,都是乡村大集的所在地,李沿借用了别人家的祠堂和乡所,才勉强把学校搭建起来,当然不是他亲自征收,乡绅们早早地就收拾出来了,这点卢氏做得比较好。

同时,李沿还要负责协调学校里先生的束脩,这些都是户房的事,大致来讲,户房的营收差不多能够供给学校的开销,如果有缺额,不管李沿用何种手段,必须保证供应,当然,大部分资金的来源还是营造所这里的矿山和工坊。

李沿对户房的工作流程不熟,或者说,之前没接触过,不过,户房的流程其实很简单,那些书吏就可以教他,学起来也很快,几天工夫。这些都是后话。

之后,再根据情况,升县学或者董家河的制造学校,其职能类似于沈海前世的理工科大学。董家河的营造学校负责从乡校选拔过来的学子以及工坊工人的教学,归营造所管理,康泽与柯远山的压力不比大小卢轻多少。

沈海将这个章程具文呈现出来,乡绅们经过讨论,觉得还是不错的,他们也知道,随着卢氏的钢艺越来越复杂,工匠培养也越来越难,周期也越来越长,当然回报是越来越丰厚,很多工匠遇到了技能的瓶颈之后,主动地到学校学习,否则,沈海写的那些教材他们压根就看不懂。

李沿要提供学童的名册,沈海丑话说在前头,乡校的入学是强迫的,不管是有户籍的乡民,还是没有户籍的山民,只要在卢氏居住,必须将孩子送往指定的学堂。

这些个事,若要沈海去做,不是做不了,是效率会低得可怕。尽管乡民们认可他了,若是要短时间内,大规模动员乡民,沈海还做不到,横生的事务就会很多。其实,从乡间传来的消息也印证了这种推测,有的乡民就是不让孩子上学,甚至对抗惨烈,最终还是慑于李沿等人的淫威,才不情不愿地服从。

当然,李沿也做了许多的妥协,就是乡校中,要管两顿饭,现在大部分家庭一天就吃两顿饭,也就县城里一日三餐。这个口子一开,学校的支出就大了。

李沿与陈立功一样,做事比较简单粗暴,这也有好处,就是凡事做得很快,尽管会留下许多隐患。也陈立功不一样的地方,很多,李沿与乡间的联系更紧密,乡绅里正与他都很熟悉,很多乡民与他也是称兄道弟,据李清月讲,李沿年少的时候,也是走乡串户的好手,他的爱好就是四处拜把子,清月夸张地讲,李沿的干兄弟有一百六十多个,亲家有七十多。

###

对待李沿,这也是沈海的一贯风格,不与你客套,上来就套上缰绳,开始拉犁,也是让大卢与李沿先配合一下,大卢带领县学先生负责遴选乡校的先生,编写教材,培训师资。

一开始,他还谨慎小心,凡事都要回衙问问沈海,沈海也不胜其烦,于是,就请他吃了顿饭,也没啥,就是沈云做的炸酱面,给他灌输人尽其才,将在外当自行其是的道理,衙内的事情,就不要找自己商量了,实在拿不定主意,衙内还有康书吏、胡修、程先生和农官,再不行,就问问其他书吏和衙役。

还有大小卢,谁都可以问,就是不要来问我。

乡民们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为此,沈海还着手将乡约中加了一条,未满十四周岁的孩子,必须进学堂,且不允许成亲。即便到了年龄,若是乡学未毕业,同样不可以成亲。

不送的话,李沿和里正有一百种方法收拾你。

至此,卢氏的教育就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状况,董家河学校的规模最大,能容纳两千多人,此次招生,就涌入了八百多人,当然,以工匠为主。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