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第55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6

成长中的孩子在对人产生感情的同时,也对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对于一个具有健康的情感的人来说,这种形成强烈感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1岁大的孩子不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妈妈,2岁大的孩子也还不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泰德熊。有的孩子会对一件玩具十分的依恋,以至于和破破烂烂的旧洋娃娃难舍难分。当我们要4岁大的海登给自己画一张自画像时,她总是喜欢把她心爱的洋娃娃也画进去——就好像它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如果劝说她和一个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洋娃娃,你能想象得到发生什么情况吗?这个洋娃娃对于她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洋娃娃拿在了另一个孩子的手里,她会感到不安全、不放心。

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希望孩子学会分享真正的分享意味着同情和理解,这是一种走进别人的心灵、用别人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能力。不到6岁的孩子还难以同情、理解别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和别人分享某样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教他们这么做。你不要指望还不到2岁或2岁半的孩子会情愿与别人分享东西。2岁以下的孩子会和别的孩子在一起自顾自地玩耍——在一旁自己玩自己的,而不是与大家一起玩。他们只关心自己和自己拥有的东西,不会考虑别的孩子有什么样的需要和感受。但是,只要大人给予他指导、教育他要做到慷慨大方,那么2岁时自私的孩子在3~4岁的时候就会变得慷慨起来。由于孩子们在3~4岁时已经开始在一起玩耍、并且开始在玩耍中相互合作,因此他们开始认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性。

受到依附性养育的孩子对别人的需求有着高度敏感,他们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依恋,因此他们会比较乐于和别人分享东西,并且对于自己的需求有着更为明确的认识,会通过不与别人分享来保护自己的自我意识。对于孩子们来说,与那些比自己弱小、威胁性不大的孩子在一起分享东西是比较容易的,比如说,孩子们比较乐意去和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分享;相对于兄弟姐妹,更乐意和一个客人一起分享;相对于一个总是提出各种各样要求的孩子,更愿意和安静的孩子一起分享。孩子什么时候能学会与别人分享,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天性。你应该根据孩子表现出来的迹象去判断在什么时候他已经具备了与人分享的能力。

西尔斯经典链接:打小报告

“妈妈,安德拉昨天拿你的新衣服去玩……”父母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搬弄是非的陷阱。孩子打小报告的动机当中有着一些不安分的、甚至是狡猾的因素。但是,在有些孩子的意识中,认为打别人的小报告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必须向父母报告。那么,父母在听到孩子的小报告后该怎么办呢?下面的一些方法能帮助你详细地调查孩子提出的指控,并且有助于你决定什么时候该采取行动、什么时候根本不用去管它。

孩子告发的问题究竟是小过失还是大错误?为了使你自己做到不偏不倚、并且使孩子们在社交能力上有比较好的发展,你尽量不要卷入到孩子们鸡毛蒜皮的口角中去。“爸爸,爸爸,苏西用她的零用钱去买饼干给她的朋友们吃。”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或许还是件好事)。你不必去追究这件事,但也不要反过来责备打小报告的孩子。有时候,正是打小报告的孩子让父母得以知道一些秘密,而这些秘密又是父母必须掌握的;你确实应该随时掌握那些大的问题。如果孩子告发的只不过是小过失,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好了。如果你把一个小问题当成个大错误,特别是孩子提出的指控存在着许多疑点,那么往往会在打小报告的孩子和被指控的孩子之间引发憎恨的情绪。打小报告的孩子提出的指控可能一点儿都不准确。要当心打小报告的孩子用编造的谎话来报复或者贬低兄弟姐妹。一旦他发现有人在听他讲故事,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添油加醋地歪曲事实。

不要强迫孩子与别人分享东西。你应该营造出一种氛围和环境,促使你的孩子自己想要和别人分享。孩子的心中存在着占有的。对你来说,不过是些玩具;而对孩子来说,那是属于自己的、珍贵的财产。因此,在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玩具的同时,应该尊重他们正常的占有欲。此外,你还应该注意观察你的孩子在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有什么表现,这能使你很好地了解孩子,从而让你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引导。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见东西就要抢到自己手里的小家伙,那么他将发现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如果他的东西总是被别人抢了去,那他就需要学会对别人说“不”的能力。在学前阶段,你的孩子自然地首先经历一个凡事都先考虑“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的阶段,然后就会进入到一个具有更多的社会意识的阶段中去,遇到事情的时候会考虑“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无需父母的多少帮助,孩子们会渐渐懂得,如果他们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的话,生活就能过得更加顺利。

要考虑小报告的来源。打小报告的孩子是不是诚实可信?他过去有没有歪曲过事实?马修是我们家里的“正派人”,看到任何不正当的行为他都会向我们报告,我们一直都很尊重他的诚实和正直,仔细地听他讲。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他的这个禀性使他在兄弟姐妹和同伴中产生了不良的印象,尽管他们暂时还不会给他带来什么麻烦。我们正在帮助马修放随和一些,不要过分热衷于在家里充当司法部长的角色。从我们的反应当中他也渐渐地明白,他所报告的事情我们根本就不会去管。对于家里出现的那些过失,他逐渐地变得宽容了起来。当他(或者其他孩子)确实有重大的事情要报告时,我们会对消息来源的身份给予保密。

如果5~8岁的孩子总是打兄弟姐妹或者伙伴们的小报告,那么你可以采用这么一条有效的准则:除非有人将受到伤害,否则我不愿听到“我要告诉妈妈”这样的话。一旦习惯于打小报告的孩子长大到了会写字,那你就可以设立一个检举箱,让他们把小报告写下来。你应该让对打小报告上瘾的孩子变得随和一些,不要让他把这种嗜好带到学校里去。他的老师会为此而感谢你的。

孩子们难以和别人分享一样东西,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了解和接受孩子的这一特性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慷慨大方的人的第一步。下面,我们来概述一下孩子占有欲很强的头脑当中有着些什么样的想法。

在学会分享之前就已经具有了利己的思想在孩子成长着的意识当中,占有欲自然而然地占有一席之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随着孩子从与母亲同为一体发展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小人儿一直在努力地确立自己独立于母亲的身份。学步期的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常常会首先这样大声叫嚷:“这件事我自己做!”或者“这是我的!”实际上,“我的”这个词是学步期孩子嘴里最早说出来的词语之一。

不要强迫孩子讲礼貌语言是一种用来享受的技巧,它的使用不应该受到强迫。尽管在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之前,偶尔地先要他说“请”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你不应该像训练宠物一样、严格地一定要孩子先说出那个“具有魔力的字眼”才去满足他的愿望。孩子可能还没等到明白这些礼貌用语的意思,就已经对它们感到厌烦了。当你提醒孩子要说“请”字的时候,你应该把这个礼貌用语作为良好语言表达的一部分,而不要把它当做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的交换条件。你应该让孩子从你这儿听到许多有礼貌的语言表达。在你教孩子学会使用礼貌语言的时候,你可以将这些礼貌用语用得比平常更多一些,这样,孩子就能很快地领会你的意图。孩子咧开小嘴,一边笑着,一边说出了“请”字,尽管他还不能做到口齿十分清楚,但是这表明,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来与人进行交流。

要尽早教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即使是2岁大的孩子也能够学着说“请”和“谢谢”。尽管学步期的孩子们还不明白这些用语在社交礼貌方面的意义,但他们能意识到“请”是你在向别人提出要求,“谢谢”是你在结束一次与别人的行为互动。至少你已经在孩子的词汇当中撒下了这些社交礼仪的种子;在这之后,他们就会懂得使用这些礼貌用语来让别人感到高兴。如果你要求学步期的孩子给你一样东西,应该用“请”来开始你的要求,用“谢谢”来结束。这样他就会明白这些礼貌用语是很重要的,因为爸爸妈妈经常使用它们,而且在使用这些用语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总是露出和善、亲切的表情。

为孩子做出讲礼貌的榜样从2岁到4岁,约翰尼听见什么,他就会说什么。在你每天与别人的交流当中,应该让你的孩子多听到些“请”、“谢谢”、“别客气”、“对不起”等等的礼貌用语,并且要同对待成年人一样的礼貌态度来对待你的孩子,让他从中把握有礼貌的谈话的特征与风格。

西尔斯经典链接:勿把过错转嫁到孩子头上

西尔斯经典链接:向孩子打招呼,表示你注意到了他

有礼貌地纠正孩子作为少儿棒球联盟的教练,我学会了如何去骂孩子——采用有礼貌的方式。如果一个孩子在比赛中表现得很糟糕(这样的情况常常会发生),我不会像电视里那些过于激动的教练那样对他大吼大叫,我会保持自己语调的平和,在我为他进行讲解的时候直接地看着他的眼睛,并且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这样的姿态反映出我是在纠正这个孩子,因为我关心他而不是失控地责骂他。我的礼貌态度向他表明我器重他,并且希望他能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成为一个更好的球员。

你是否曾经感到过不可思议,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这样地温文有礼?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是在一个要求讲礼貌的环境中抚养长大的。一天,我注意到一个英国家庭进入了一家旅馆,那位父亲看着他的两个儿子,一个5岁、一个7岁,对他们说道:“小家伙们,去给那位女士开门。”他们俩果真去为那位女士开了门。我问这位父亲为什么他的孩子会如此有礼貌,他回答:“因为我们希望他们这样。”

与别人一起分享

有些父母教孩子学会遇到问题时去抱怨环境。在孩子奔跑到桌子边上、撞到了头之后,他们会说:“你这个坏桌子!”,以此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啼哭。转嫁过错会使孩子不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大人如果这么做的话,只会进一步使孩子更加不负责任。

教孩子学会称呼别人的名字每当我们向孩子们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总是首先称呼他们的名字:“吉米,你可以帮我干这件事吗?”我们的孩子于是就从中学会了这种社交规范,和我们说话时会首先加上称呼:“爸爸,我是不是可以……”或者“妈妈,请你能……”我们的儿子马修现在9岁了,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所有这些语言工具,能够本能地应用它们。马修认识到,如果他选择适当的时机走到我的身边,看着我的眼睛或者拉着我的手臂,叫我“爸爸”,并且加上“请”、“我是不是可以”之类的礼貌用语,那么他几乎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即使是在我知道自己受了他哄骗的时候,我也极容易为他彬彬有礼的态度所诱导。虽然对于马修有礼貌地提出的那些愿望,我并没有总是让他如愿以偿,但我每次都会表扬他是个讲礼貌的好孩子。

即使孩子到了4~5岁,你也别指望他会把他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与人分享。孩子或许会把几件珍贵的东西留起来,只让自己玩。你可能会把你的结婚戒指或者你母亲给你的祖传披肩拿出来和别人一起分享,但是孩子一般来说不可能像你那样,把他的泰德熊甚至是他的毛毯拿出来和别人分享。你要尊重并且保护孩子对于他自己东西的权利。在4岁的时候,马修在估量着要不要和他的小朋友约翰尼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约翰尼是个冲动、好奇的孩子,对于玩具制造商来说,他是个天生的玩具耐用性测试员。约翰尼对玩具的每个活动部件都要仔细地摆弄一番,把它们又拉又拧;只有最坚固的玩具才能免遭他的毁坏。马修认清了他的这个朋友是个天生的破坏者,每当看见约翰尼来了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那些珍贵的、易损坏的玩具藏起来。我们相当支持马修的这种聪明做法。

你能做些什么

有这么一句古老的谚语:“孩子们应该待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但必须保持安静。”这句话大概是没有孩子的人想出来的。你应该让孩子参与你们大人的活动,在现场没有别的孩子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如此。当你和你的孩子处于成年人占大多数的场合时,把孩子排除在你们大人的活动之外会使你惹上麻烦。即使是平时十分乖巧的孩子,这时也会想要做出令人讨厌的举动,从而来引起你对他的注意。让孩子参与进你们的活动,这能够教会他许多社交的技巧;向他打招呼、表示你注意到了他,这能够向他表明他受到重视。

在可能使你的孩子做出不良行为的场合,你应该始终和他保持亲密的联系。在拜访其他成年人的时候,应该让你的孩子待在你的身边(或者你始终与他在一起),经常与他进行语言的交流和目光的接触。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你应该帮助你年龄比较大的孩子觉得自己也加入到了你们的谈话之中,这样,他就不那么会感到无聊,给你惹麻烦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你是不是经常会责怪你的孩子,从而使自己摆脱困境?几年前,在一次外出购物期间,玛莎丢了钱包,于是她对当时只有6岁的海登发起了脾气,责备她说:“海登,要不是你让我分散了注意力,我就不会丢失我的钱包。”玛莎把过错转嫁到了海登的头上,从而来减轻自己的负担。一个比较有理性的朋友那时正好与她们在一起,她对海登伸出了援手,问孩子道:“海登,你觉得这是你的错吗?”海登并没有错,这位朋友的介入帮助玛莎认识到自己是在转嫁责任。作为父母,我们俩都有这种倾向,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对我们这么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要抱怨别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每当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过于严厉,你能够猜想到这种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大人往往会把过错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们很容易成为父母的替罪羊,但是,这副担子实在是太重了,他们承担不起。此外,这种做法还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