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纨绔太子?听劝就可以变强》
纨绔太子?听劝就可以变强

第二百七十四章 科举荣光,水利新篇

街道的栏杆、柱子,也是挂满了人。

这里的自然都是穷苦大众。

虽然满身是汗,但是脸上却是笑嘻嘻的,充满了希望。

“对了,据说当天江兰舟江宰相站在台阶前,亲自给登上去的考生送了一杯十分奇妙的饮品是吗?”王临海突然想到最近传得很火的这件科举逸闻。

“嗯,喝了以后气力倍增,一身疲惫都消除了。”唐虎回忆了一下。

“味道有点甜,我能尝出里面至少有灵芝、人参、蜜枣、蜂蜜等物,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大补之物。”郭仪发挥了他的医术特长,分辨了一下其中的成分。

唐虎、郭仪、王临海三人得知了完整的榜单后,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回到包厢,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起来。

“恭喜唐兄、郭兄,榜上有名!来来来,兄弟敬你们一杯,今天我们不醉不归!”王临海举起酒杯道。

“好,不醉不归!”郭仪和唐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可惜了,王兄,如果你当时跟着我们一起爬山,估计也能位列其中。”唐虎惋惜道。

“对啊,只要爬过去了,就能上榜。”郭仪叹了口气道。

“谁能料到呢?”王临海也是十分豁达,“其实你们不必安慰我,我这身体,什么素质,我自己最清楚了。

当时能够在两位的帮助下,跑到山脚已经是极限了。

即使不爬山,单单走路,我也走不到皇宫,更何况,还有最后的百级台阶。”

“王兄既然看得开,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唐虎又干了一杯,“这次科举,上榜的里面,通过笔试的有二十一位,没记错的话,其中十三位都是太学学子,只有八位来自他省。

然后通过最后夜行军长跑的,再次淘汰一半,不过依然是太学占优,有十位,他省只有四位,我和郭兄有幸位列其中,虽然是倒数两位。”

“那也很好啦,已经是前十六名。”王临海夸赞道。

……

皇宫之中,夏凌轩自然也是早早拿到了科举榜单。

就在他准备和群臣总结这次科举成绩时,工部尚书谢晋工喜气洋洋地上报:“启禀皇上,您要求的水车、水磨,由我工部的大匠颜回和工部侍郎石重江已经圆满完成,即日便可过去验收。”

听到这个消息,文武百官无不振奋。

“陛下,这真是双喜临门啊,天大的好事!”户部尚书连升赶忙过来贺喜。

他之前和夏凌轩打赌,一下成为焦点。

好在这次科举,的确是太学占优,他输了。

不过连升还是颇为得意,毕竟是输给皇帝陛下。

并且连带着当时一大票人都在这次打赌中输给了夏凌轩。

算下来,夏凌轩是三喜临门,保不齐就会大赏。

连升作为打赌的当事人,自然要出来露面,在夏凌轩面前刷下存在感。

夏凌轩听到后,笑着说道:“我就奇怪,石重江今天怎么会没来。原来是忙着造水车、水磨去了。

好,这次完成水车水磨的颜回、石重江,赐予侯爵之位。

另外工部众人都有功劳在里面,集体提升俸禄一等。”

“谢主隆恩,陛下万岁万万岁!”

工部众人听了,连忙躬身感谢。

这一点小小的打岔过后,夏凌轩还是回到了科举盘点上面。

“连尚书,上次我们的打赌,你可服气?”他笑着点名道。

“服气,服气,陛下果真高瞻远瞩,连某愿赌服输。”连升刚刚还沉浸在加薪的喜悦中,现在听到陛下点自己的名,瞬间想起了之前打赌的事情。

不过,既然是皇帝陛下赢了,那对来说,自然也是大喜事。

要是自己赢了,给皇帝添堵,那不是找死吗?

“微臣家中有上千册图书,不日就会捐给白老主持的国家图书馆,另外,还会捐献千金,给救灾钱库。”

他赶紧将自己的家底捐出,以示忠诚。

“臣也一样!”

其他下过赌注的大臣,纷纷跟着说道。

见到这番情景,站立一旁的白老笑开了花。

“白老,恭喜了。”江兰舟拱手道。

“哪里,哪里,都是托陛下的福。”白老则是转而向夏凌轩行礼。

夏凌轩点点头,以示回应。

“捐的钱,由户部统一负责吧,连升,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

他接着敲打连升道。

“这关系国家社稷的救灾钱库,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连升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这么看来,也没什么嘛,我看他们传得那么玄乎。”王临海听了,觉得这些成分都平平无奇。

“这些大补之物的品质可不低,而且配比恰到好处,才能有这么厉害的功效,如果能推演出配方,肯定能大卖。”唐虎思索一下道,“比如下次科举,比如去深山寻宝的狩猎队之类,都非常需要这个。”

周围的客栈、楼房,窗子里都是翘首以盼的人头。

位置好的地方,自然是被达官贵人包下了,下人们在一旁给自家主人扇扇子,递茶水之类,见到常树三人出来,也是站起身子,以期第一时间听到消息。

众人的目光哗啦啦一下子被吸引过去。

“过几天放榜,你就知道了。”唐虎示意王临海坐下再说。

“真的吗?那郭兄,你能搞出这个配方吗?我和唐兄出钱,材料什么的,完全不用担心。”王临海一下子来了精神。

“这个,我尽量试试。”郭仪虽然不是很乐意,但是两位兄弟都这么上心,他也不得不上了。

皇宫侍卫知道今日放榜,也就没有驱赶,只是在尽力维持秩序。

常树见惯了大场面,非常之镇定。

两位小太监相比之下就差多了。

两人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围观,放眼望去,整条街都是人。

十天后,放榜的日子。

乌泱泱一大群人,将皇宫大门围住了。

皇榜放出,便有人开始放声念出上面的名字。

有人欢喜有人愁。

等到午时三刻,大太监常树带着两个小太监从宫门中走出。

两个小太监手上,捧着的就是此次科举的名单。

……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